牵牛一名出三花

小花矮牵牛

茄科,金杯藤属

Calibrachoaxhybrida

(Solanaceae)

小花矮牵牛的花色真是丰富,红、粉、橙、*、白、紫、蓝都被它占尽了,缤纷绚丽的样子很讨人喜欢。

它的样子和碧冬茄(矮牵牛)很像,但漏斗状花冠尺寸要小一些,5裂的花冠筒檐部比较规整,不像碧冬茄花呈皱纹样,小花矮牵牛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丰富的花色是人工杂交结果,所以拉丁学名种加词是杂交的。虽然中文名称和矮牵牛(碧冬茄)有关,但在植物分类学上它是金杯藤属(SolandraSw.)植物,而矮牵牛则是碧冬茄属植物。

小花矮牵牛的拉丁学名属词Calibrachoa和所在的金杯藤属的拉丁学名不同,取自十九世纪墨西哥植物学家(AntoniodelaCalyBracho)的人名,而金杯藤属的拉丁学名Solandra则取自瑞典博物学家(DanielC.Solander)的人名。

碧冬茄(矮牵牛)

茄科,碧冬茄属

Petuniaxhybrida(Solanaceae)

夏天的时候,市里有些街道的花坛用碧冬茄装点,单色或红或紫铺成花床,看起来挺炫目。

碧冬茄这名字很雅,不过字面意思并无特别所指,碧冬是其拉丁学名属词Petunia的直接音译,因其是茄科植物,所以就被称为碧冬茄了。

Petunia这个词则取自美洲土著对烟草的称谓petun,也是旧法语里烟草的意思。从碧冬茄的拉丁学名可以看出它也是杂交种,其原产地是南美洲,由开紫色花的P.integrifolia和开白色花的P.axillaris杂交而成。

碧冬茄被称为矮牵牛是相对于牵牛而说的,因其漏斗状的花冠筒和牵牛花相似,植株覆地生长的样子相对于藤蔓状的牵牛花来说是低矮的,所以被称为矮牵牛。这两种植物是不同科的,碧冬茄是茄科植物,而牵牛则是旋花科番薯属植物。

圆叶牵牛

旋花科,番薯属

Ipomoeapurpurea

(L.)Roth

(Convolvulaceae)

通常见到的牵牛是叶子3裂的牵牛(Ipomoeanil)和叶子不裂的圆叶牵牛(Ipomoeapurpurea)。它们的原产地虽然也是南美地区,但早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并野化。

因其花冠形状像喇叭,所以俗称喇叭花,英文俗名morningglory,拉丁学名属词Ipomoea意思是蠕虫样的,指其枝干缠绕攀爬的特点。

为何被称为牵牛,还要到本草古籍中找答案。传统医学里牵牛子是一味药材,在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中就有记载,被列为下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援引陶弘景的说法称,因“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

古时候牵牛子还因黑白颜色不同,分别被医家称为黑丑和白丑。按李时珍的说法,因12地支中牛是丑,所以就用丑来隐指牵牛子。

黑丑、白丑这么奇特的名字,很可能是以前的医家出于秘而自珍的缘故,不愿意随便让人知道这味药的来源。想想看,药方里如果写牵牛子,能识字的都会知道它是什么。如果写的是黑丑/白丑,不了解其来源的,打破头也想不出它就是很普通的牵牛子啊。

牵牛子是《本草纲目》中发挥较多的条目之一,除了有李时珍自己亲诊的医案记录外,还附了很多方子,可见他对它的使用是很有心得体会的。更难得的是,他还提到了有关此味药在传统医学中的用法历史,指出“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又说“自宋以来,北人常用取快”。

按李时珍的描述,被称为黑丑的牵牛“叶有三尖,如枫叶”,对应的该是现代植物分类中的裂叶牵牛,被称为白丑的牵牛“叶团有斜尖,(花)浅碧带红色”,对应的该是圆叶牵牛。这两种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功效类似,在现代《药典》中都被称为牵牛子,有泄水通便的功效。

牵牛花入诗大概兴起于宋代,有多首诗作留传下来,从有些诗句中还能看出宋人用牵牛花染姜,让姜看起来鲜红可爱的做法,如梅尧臣《牵牛》诗中的“持置梅窗间,染姜奉盘饈,烂如珊瑚枝,恼翁齿牙柔”,杨万里《牵牛花》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浪言偷得星桥巧,只解冰盘染紫姜”)。

文人对花的好恶程度也各有不同。邵雍看来很喜欢牵牛花,诗句用词华丽婉约(“望远云凝岫,妆馀黛散钿。缥囊承晓露,翠盖拂秋烟”)。作者虽然感叹牵牛花“清晨始开,日出已瘁花,虽甚美而不能留赏”,但为了一睹其芳姿,会刻意早起而废朝眠,赏花之情可谓浓也。

相比之下,苏东坡似乎不太欣赏牵牛花,《赋园中所有》开头一句就是“牵牛非佳花”,将其指为不能凌霜晨的脆弱草。不过,这也并非他一贯的态度,在《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中,他又为牵牛花赋予了积极的内涵(“牵牛独何畏,诘曲自芽蘗”)。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花还是那个花,不同的只是看花人的心境。

灵山絮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陈令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daoruanjiankaifa.com/afhgx/223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