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秀粼光的石子口村
车离开了宽敞的马路,驶入一条乡间小路。路两旁开满了俏媚的格桑花。雨后,挺拔的白杨树显得格外清秀,虽已入秋,树叶依然绿得盎然。当车拐过一道弯,进入章丘文祖街道石子口村时,我真没想到会出现另一个山清水秀的新天地。
群山叠翠,山间云雾缭绕。坐落在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齐长城脚下的石子口村,鲜花竟放,绿树成荫,整洁有序,一片温馨,在细雨濛濛中像一位披着面纱的娇羞少女,神奇、曼妙、婀娜,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排排浓密的树木直插云天;柿子树上挂满了“红灯笼”,直教人馋涎欲滴;村居门口熟透的向日葵羞涩地低着头,还与大门比肩高;街道两旁,有鲜艳的各色小花儿,绽放着可人的“笑脸”。我又犯了“花痴”,立即举起手机尽情地拍了一番。花丛往里,齐长城模样的矮墙围着的地里,一大片绿油油的地瓜叶儿,密匝匝脆生生地铺展在地上,密实得完全遮住了地面,无边的绿意,爽爽地那个养眼!我暗想,这里是宝地呀,地瓜叶儿都这么肥厚,那地瓜一定又大又甜吧。
进入小山村主街,西南侧一淙小瀑布自锥形的灰石墙跌落而下,莹白剔透的水花儿四溅开来,继而汇入清澈的池水中,哗哗的水声仿佛这山间美妙的禅音,悦耳怡情,顿时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瀑布北侧石砌的宽阔台阶上,一个穿白色上衣的女游客正牵着一条黑白毛大犬欢快地拾级而上。台阶通达之处的广场上,高大粗壮的梧桐树葳蕤挺秀,直比山高;北侧整齐的木栅栏上,是图文并茂的乡村文化宣传画。再看台阶左右两侧,醒目的“美丽—乡村”四个红色大字赫然入目。
村委会前,有简洁而整齐的摊位,几位老大娘正守着各自的农产品,一脸幸福地谈笑着,见有人上前,时不时拿起几个核桃热情地让你品尝。此情此景,让我怎么也不能把这里与“落后”“贫困”这两个词联系起来。我感觉这里仿佛是世外桃源,有着恬然的风情。
石子口村地处章丘区最南面,三面环山。几年前,的确是典型的贫困村,贫困户家徒四壁,村集体也一贫如洗。小村随处是丢弃的垃圾、了无生机。后来,在国家 扶贫和建设美丽乡村*策推助下,山东省扶贫工作组进驻,增派扶贫驻村 书记,*府投资好几千万元,帮助乡村脱贫致富及建设。终于使小山村蜕变重生,破茧成蝶。
现在的石子口村,花香满街,绿染四季,美得就像一首韵味隽永的田园诗,流淌着绵绵不尽的意蕴。不仅环境隽秀粼光,让人流连忘返,村民的生活更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村里贫困户在逐渐减少,而且都有专人对口负责。 书记定期登门送温暖,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村里70岁以上老人,每周还享受两次村委提供的免费聚餐,让老人们感受新农村带来的幸福。老人们聚在一起,吃得开心,聊得开心,共同畅谈美好新生活。
村里相继设立了文化站、儒家讲堂,设立了齐长城文化艺术节、特色文化民俗宾馆等……现在的石子口村已经是网红打卡的美丽乡村,更是村民心中的幸福乡村。村民的笑声,就像幸福泉(此泉就在石子口村)的泉水时时在流淌。
村委会屋顶上“*群服务中心”几个端正的红色大字特别醒目,大门口则竖挂着“石子口村委会、石子口网络管理中心”等五个牌子。这里是村民凝心聚力的地方,是小山村的快乐大本营。
近几年来,小山村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吸引了不少大学生进村创业,过去外出打工的游子,有的也回返参加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羊伴山仙聚”餐饮部经理小毕就是一位在外闯荡十几年又回乡创业的有志青年。
“开荤”餐饮部经理小孙,是山大毕业的省级 硕士研究生,老家是日照,但他自愿来到这里创业,愿为山村建设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走进“开荤”餐厅,瞬间有梦回童年的感觉—蓝底白花老粗布、红花绿叶大花被面布装饰的墙围子颇具亲和力;玉米、辣椒、笸箩、蒲草、老坛子等农作物老家什装饰的餐房,让浓浓的乡愁立刻盈满心间。餐桌上,那嫩滑的水豆腐、那小巧的山鸡蛋、那清香的蒸地瓜叶、那透着麦香的乳白大馒头,都会让你想起家乡想起母亲。而房间里书架上陈列的书籍,又让你感觉到主人那不凡的品味,心中不禁对这位八零后的创业人肃然起敬。
据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石子口齐长城段。多年的齐长城文化,浸染着这个小山村。仅一次齐长城文化艺术节期间,来此地的游客就达三万多人,而且丹麦、法国、俄罗斯等不少外国游客,也慕名来到此地,感受齐鲁文化,感受中国美丽乡村的别样风情。
昔日都往外跑的小山村,如今俨然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洞天福地了。
最让我们惊讶的是,在这个小山村居然看到了咖啡厅——“锦阳关石洞青创咖啡”厅。咖啡厅是在山脚下靠近路边的一个半圆形长石洞里,很像延安窑洞。 书记介绍说,这是由闲置的仓库改建而成的。怀着好奇心,我们走进了咖啡厅。里面,原木拼接的长条咖几、鼓形咖几,铺着咖色帆布台布,蘑菇状的原木小凳,一截树干做的烟灰缸。黑白色花朵吸顶灯。南墙原木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桌子上、墙角,摆放着鲜嫩的小花草,水灵灵地夺人眼球。虽然我们没有品尝咖啡,但是这些拙扑又不失精雅时尚的物件和装饰,足以体现设计者独到的品味。知性女店主笑盈盈地说:“节假日和周末,这里顾客满满的,忙得很,这里也是‘老外’的钟爱之处”。小石洞,彰显大魅力,小山村,藏着大梦想。如果游玩之余,来此小憩,擎一杯咖啡慢品,随手翻一下喜欢的书,或与好友静坐闲语,该是多么惬意呀!
石子口村依山而建,民居高低错落有致。院里院外的山楂树、梨树、石榴树,沉甸甸红彤彤绿莹莹的果子,就像乡亲们那幸福的笑脸在风中荡漾,看一眼就心里甜甜的。满山坡的花椒树、酸枣树、柿子树,微风中摇头晃脑,亲昵地跟我们“打着招呼”。
沿着村街向北漫步,石头路面的小街整洁清爽,弯弯曲曲连接着各家各户,透出曲径通幽的雅趣。一路上坡一路景。院中的绿树探出院外,浓浓绿意洒满小街。树上不时有“大雨滴”啪啪落在伞上,表示着亲密。爬满石墙的矮牵牛,紫、粉、红,争奇斗艳,俩一对,仨一簇,吹着喇叭,开得正欢。墙根下石缝隙里冒出的竹子郁郁葱葱,顽强地向上生长着,有的高过了院墙,我知道这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体现。
忽然听见一户农家的大公鸡喔喔叫着,淳朴乡村的气息吸引我们寻声进到院内,正看到 书记提着油和大米给老人家送来。这是一位95岁的独居老人,他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言行利落,看到有人来看他,情不自禁地直夸*府好、村里好,现在的日子真好!小雨中我们走到大门外,老人家竟然打着伞快步出来送我们,并示意我们把伞拿着,免得淋着,同行的常芳老师怕老人家滑到,赶紧过去扶着他进了大门。淳朴善良的老人家,让我们好感动。
走到村北侧,看到山坡上的民居大门口左侧挂着“秋分”的牌子,紧接着下一户是“谷雨”的牌子。毋庸置疑,这就是文化民俗宾馆,也是“时养山居”的亮点。管理人员介绍,这样的民居有30多座,皆以二十四节气命名,一个节气对应一个院落。“一宅一主题,一院一景色,一屋一品味,一房一风格”。虽大小不一,但各有春光,外朴内秀,韵味十足,是请高端建筑设计师精心策划设计,由闲置多年的民居改建而成的。
灰色石砌的小院墙体透着古朴与沧桑,就像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在小院中随着四季更迭而变化着,也见证着小山村的历史演革。斑驳的大木门,横向铁门鼻,原始大铁锁,仿佛都在诉说着小院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小院大门口两侧,都有两盏长圆形大红灯笼高悬墙外,把小山村点燃得喜气洋洋,仿佛天天都在过大年。
小街逶迤延伸向北,一路登高到了小村最顶部的院落观览。寒凉的秋风细雨中,大门口左墙上的“立春”二字,立即让衣衫单薄的我心生暖意。迎门一棵大枣树上红彤彤的大枣,挂在枝头。随手捡拾了地上的一颗,用手一捻即放入口中,脆爽甘饴的感觉,就像这小山村的日子,爽爽甜甜。此时,树上一只大喜鹊,被惊得扑棱棱飞走啦。
“立春”大门里有东西两个院落。西侧院落是两座平房,西屋是星空房,晴朗的夜晚,在房间里躺在床上,可以透过屋顶的大玻璃窗望见天空中熠熠生辉的星星,让身心与大自然最亲密地相融合。北屋则是依山体而健的会客住宿多功能房,房间北墙就是实际的山体南坡,雕饰的像石雕工艺墙一样有韵致。有位同行的作家用手抚触了一下石墙上的酸枣枝儿,嚯,被扎了一下,竟然是真的酸枣树唉,是山坡墙体缝隙里冒出来的。
踩着院中石子铺就的石板路,经过一个矮石门,走向东边院落。东院的北屋是二层,东屋则是单层客房,里面日常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而且颇具现代风格。
东院南边石基平台上摆放着一个石头圆桌和几把藤椅。坐在这里,就可以开启一段随心随意的慢生活之旅—日间远眺连绵起伏的青山,或赏春花冬雪,或观层林尽染,尽情沐浴慷慨清透的阳光,让梦想飞扬;夜晚,赏山中明月,望浩瀚星空,听山泉潺潺流淌,让身心放松;若是夏日夜晚,择一壶老茶,邀几位好友在此细品慢啜,让茶香伴随清风抚慰疲惫的凡心,该是怎样的心怡呀。
我眼中的石子口村,就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在这里,身体和心灵都可以得到畅意的栖息,所有尘世的烦忧可一扫而空,留在心中的是春暖花开,是清风明月,更是诗情画意。
(原创。此文曾在《联合日报》发表,并被选入《当代小说》市作协“ 扶贫文艺进百村”文学采风创作征文获奖作品专刊。)
作者简介:
杜东平,笔名:妙月、沐桐,济南市,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作品刊于《山东工人报》《联合日报》《农村大众报》《山东商报》《当代小说》《职工天地》《当代散文》《诗意人生》等报纸杂志。散文作品曾分别在“华成杯”首届吴伯箫全国散文大赛、“融媒所向舜时飞扬—我与舜网20年”征文大赛、“我与泉水的故事”征文大赛、“传智学院杯山东省首届职工原创文学作品大赛”、“泰山杯”山东省第三届职工原创文学作品大赛、“国投信达杯”诗歌散文大赛、“济南市‘ 扶贫’文学采风创作征文”及 届“青未了”散文大赛等赛事中获奖。《河工河夫》《日照茶香》《即将远去的老宅》《茶中有明月》等多篇散文被收录不同文集。
壹点号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