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
微博上有一个话题
#课本里最想见的人物#
勾起了大家的回忆
在学生时期的课本中
总会有一些人物
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印象
当毕业多年后
有人问起课本中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人
你还会脱口而出
就是因为他们的存在
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别样的乐趣
语文
闰土!必须榜上有名!对他和猹实在是印象深刻!
让能言善辩、高大俊美的齐国宰相邹忌自觉“弗如远甚”的徐公,到底有多高,到底有多美?
犀渠玉剑艮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谁不想见一见鲜衣怒马、纵横沙场的少年将军?
数学
在数学课本中总会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人物,他们的存在往往会让题目十分复杂。
图片来源于微博
阿阳同学英语
真想看看李华,毕竟帮他写了三年信了,还不知道他长什么样。
李雷和韩梅梅,他们的爱情长跑,牵动着千千万万学子的心。
……
这些课本中的人物
不仅让我们学到知识
还增添了不少学习的乐趣
每每想起,总是回忆起
学生时代那些美好又单纯的日子
此前
微博上还有一个话题
#有哪些长大后才理解的课文#
有人说
小时候对于很多课文难以理解
但是在长大后的某一刻
忽然想起来当年的那些话
就会体会到其中的感情
语文从来不是一门课程
是生活中的体会
当年那个在语文课上懵懂的少年
也终于在长大成人之后
读懂了文中的人生
中教君不久前也曾就
#课文里读懂的人生#
向大家发出过征集邀请
今天
中教君和你一起再次回顾
语文课本里的那些经典
听听他们的故事
品品人生百态
我从《画杨桃》中
悟出了“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回想一下,从小到大,我们有多少次因为和别人不一样而受到嘲笑,可惜的是,并没有几个人会告诉我们。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人生所处的角度不同、位置不同、心情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就会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有人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人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有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人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一样的事物,不同的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往往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去认识事物,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标准答案,换个角度来看,或许会发现不一样的美。
希望你相信自己的眼睛。
投稿:石少楠(教师)
我从《我与地坛》中
悟出了“以满足的心态去生活”
面对疾病的折磨,史铁生想到了“死”;但他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古园中意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
残疾并不是不让你活,而是上帝对人的缺陷的强调。生理的残疾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心理的残疾。腿虽然不能走路了,但他就用笔用心灵寻找人生之路。
悲观失望、怨天尤人,只能增加生活的灰暗。也许,人们不能改变残酷的现实,但这残酷的现实有时能够改变“残酷”的心情。是“残酷”让我们意识到“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既然活着,就该好好活下去。
懂得满足,心存感激。这活着的理由不足以让每一个人特别是身体健康的人感到震撼吗?
投稿:河北青龙一中李永
我从《慈母情深》中
悟出了“母爱的伟大”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慈母情深》。文中写道:我为了买一本《青年近卫军》,而走进了母亲工作的地方:昏暗、潮湿、低矮、狭窄的制鞋厂。母亲听说我要买书,毫不犹豫地用她那龟裂的手掏出了一卷皱巴巴的毛票,数出1.5元钱交给我。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当时,对于我这个10几岁的孩子来说,并不怎么理解这些做法。如今,我已鬓染白发,孩子长大。当我看到85岁母亲那弯曲的背,浑浊的眼,布满皱纹的脸时,我忽然想到了《慈母情深》中的那个片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的背什么时候弯了?眼睛什么时候开始浑浊了?皱纹从什么时候有的?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而老妈却用她粗糙的手为我抹去了泪花,还惊讶地望着我,生怕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我成为了你,我才深深地感悟到:慈母情深!于是,我的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此情,此景,我有多少话要对母亲说,我有多少情要对母亲诉啊!
投稿:李卫华(教师)
我从《落花生》中
悟出了“低调做人,踏实做事”
小时候学许地山的《落花生》,我不理解文中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可贵,我更喜欢高高枝头上挂着的争奇斗艳的花、鲜红嫩绿的果。
长大后,才真正理解了文中父亲的话。花生的嫩芽破土而生,充满希望和力量。在地面开花后,又将子房伸入土壤,在黑暗中慢慢形成果实。整个生长过程非常低调,却演绎了自然界中独一无二的生命成长。
越长大越懂得,低调做人,踏实做事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不攀比,不张狂,让生命自然绽放,成为那个独一无二、平凡可贵的自己。
投稿:刘艳(教师)
我从《桃花心木》中
悟出了“自主是立身之本”
《桃花心木》中“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要像桃花心木一样坚强扎根,不要被外在环境有所影响,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养成独立自主的心,因为只有自主才是一个人的立身立世之本。
伴随着学业结束,步入社会的这几年渐渐明白了这些深刻的道理。只要保持着一颗终身学习的心,带着梦想一直向前走。肯定会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投稿:何婷蓉(在职工作者)
我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悟出了“要珍惜当下”
鲁迅先生说: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初读时,还沉浸其中,享受着夏日的阳光,青绿的树叶、知了的鸣叫、袅袅的炊烟、奶奶做好的饭菜和三五伙伴肆意玩耍的时光,却也并不羡慕鲁迅的百草园,因为这就是我的小乐园。
时隔十五年,再读时发现:有些情怀和诗,有些日子,有些人,过去了就再也没有了。
所以,分开的时候一定要用力告别,因为说再见,也许真的是再也不见。
感恩我的童年,虽人不在,日渐远;但想念甚深,仍阳光灿烂、砥砺前行。
投稿:唐小明(学生)
告别课本的岁月越来越长,
蓦然回首,
年少不知文中意,
再读已是文中人。
翻开课本,
读的不只是名家的文字,
更是自己的过去和现在。
这些课文里,
也藏着你的人生故事吗?
还有哪些课文曾深深触动了你?
留言里聊一聊吧!
同时也说说
你最印象深刻的人物吧!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