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科大校园里,阳光很新鲜,微风很香甜。青涩的新生们在忙着创建和加入各种社团。我们看到的年轻人,不过十八九岁,甚至有来自少年班学院的年纪更小的学生。他们每一个人,或是在高考大战中从千*万马中厮杀出来的,或是凭借着远远优异于同侪的数理化等学科的成绩,并经过严格考核,而来到这座美丽校园的。
尽管也是乌泱泱一片的人,仔细看他们的额头上也没有刻着“学霸”或“学神”二字,他们的脑门上也没有任何类似佛光一样的智慧之光,但路过的妈妈们看着他们,难免不在眼神里放射出慈爱、羡慕和希望来。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他们一样,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不过,不对呀,自己的DNA,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孩子,怎么会希望他们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呢?我们真的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意吗?于是一场咖啡+绿茶+热巧的聊天,就在USTC的绿树浓荫下开始了。
美美妈妈说,女儿的兴趣特别广泛,学什么东西,上手都很快,但是在学业方面被班上的学霸碾压。因为孩子常达不到妈妈的要求,所以母女关系目前有些紧张。
帅帅妈妈说,儿子小学就自学了初中的数学,魔方也是自学的,但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作为一个男孩子居然喜欢钩针和打毛衣这种事。
两位妈妈都是我的好朋友茉茉的好朋友。听到她们的陈述,我脑子里迅速地想要怎么跟她们说。最开始,我想说,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也是不完美的,我们要悦纳他们。
但总觉得这样的说法比较陈词滥调,显得空洞无力。所以我分享了我早上从女儿身上所引发的一点感想。早餐时,我问女儿,今天的早餐有你喜欢吃的食物吗?女儿态度冷淡且带着几丝嘲讽地说:“说得好像你要马上给我去做一些我喜欢的食物一样。”
这饭菜,是我早上六点多起来做的,自认为做得很用心了,没想到得到这样一个反馈。于是我什么也没有说,就离开了餐桌一会儿。
小孩子当中有天生胃口好的,但我家孩子显然不是这样。两年前我开始坚持做早餐,并且在朋友圈晒早餐的时候,女儿经常给我这样的反馈:没有吃的,吃不饱,有能吃的食物吗?
但是,到今年绝大多数情况下,她和哥哥都会把早餐吃光,而且说出妈妈们听来最动听的那三个字“还有吗”。我知道,这不仅是我厨艺在增长,更是经过我的坚持,孩子的行为习惯在改变,他们胃口变好了,也养成了吃健康早餐的的习惯。
那么今天出现的这种情况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是该伤心,还是默默忍耐呢?孩子的成长果真是猫一天,狗一天,没有规律可循吗?
于是我提出一个“从A点到B点理论”。
A点是最初的令人不太满意的状态,B点是理想的状态。从A点出发,都不是“咚”的一声跳到B点的。
从A点到B点,我们要付出很多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类B的状态,那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但更多的情况下,会出现A1,A2,A3,甚至A一万,就是不出现B。或者虽然出现过一下B,但很快又回到了A,甚至A减的状态。
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苏炳添年以10秒16的成绩,打破全国男子米记录后,“始终无法再进一步”。年初到美国冬训,跑的成绩是10.80秒,“连女选手都跑不过”。从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他跑出了9秒83的成绩,这时距离年已经过去十年了。十年时间,就为了抠这零点几几秒,有意思吗?有意义吗?
苏炳添说他的目标其实一开始就没有变过,就是想要”成为 个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中国人、*种人、亚洲人”。妈妈们如果知道自己的育儿目标是B,并且坚定不移地认为是B,那么我们就要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为了那个光明的目标,中间经历各种各样的曲折,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知道未来的某一天,我的孩子回忆的时候,会记得妈妈非常用心地给他们做可口而健康的早餐;我知道他们记得这些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会生出爱和感恩。所以中间孩子可能由于起床气、不懂事,或者青春期,而发点脾气,而给我一点差评,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也正如我后来跟美美妈妈说的那样:“为了到达美好的B点,中间经历一些曲折算什么呢?曲折的人生才更丰富多彩啊,关键是在这道路上,有一家人相亲相爱,风雨同舟,同心协力。”
当然,那个光明的目标,或者说那个理想的B点,我希望不是由爸爸或者妈妈单方面设立和要求的, 是经过商议以后,成为一家人的共同目标,是孩子自觉自愿去努力达成的。
帅帅妈妈的儿子学习有深度,美美妈妈的女儿兴趣有广度。有深度的,希望能有广度,有广度的希望能有深度。但是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以后,妈妈们就满意了吗?就不焦虑了吗?
我把从我的好邻居沈老师那里学来的经验分享给妈妈们,这个经验叫做“没有那么多应该”。比如说,男孩子就应该长得高,女孩子就应该表现得温柔吗?
沈老师年长我二十岁左右,自己是留美博士,一双儿女非常有出息,每次和她的谈话我都受益匪浅。比如,我说,我不在乎女儿考试得多少分,但我希望她爱运动,爱读书。如果说我有什么焦虑的话,我就是焦虑她不爱阅读。作为学生,应该是要趁着年轻尽可能多读书的。
沈老师说,不爱读书有什么关系!我儿子也不爱阅读,还不是去美国名校读了很好的专业,现在工作也很好嘛。“但是她不爱阅读,可能只是不爱读某些种类的书,孩子通常会有自己喜欢读的书,你要去尝试着了解她。”
我说:“我试过专门买了很多书给她,家里也有几书架的书,我自己也爱读书。可是她 喜欢的只有《小狗钱钱》,不但每一本都读了三遍,还自己做了PPT。”
我回家以后也跟女儿说:“我和我邻居沈老师聊天了,你知道,妈妈们在一起都会聊孩子的。我跟沈老师说很担心你不爱读书。但沈老师说有什么关系!你不喜欢的是某一类书,但你应该有自己喜欢读的书。”
女儿听了以后笑了,说:“我喜欢读关于宇宙的书。”噢噢,看来我对孩子的了解真的不够啊。
我又跟沈老师说,我女儿学什么都好像有天赋,但她好像吃不了什么苦,没有长性,干什么都不怎么坚持。沈老师说:吃不了苦有什么关系!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我学什么都上手很快,但是我吃不了苦。我当老板的时候,我悠哉悠哉,但手下的人把自己逼得半死,我让他们休息他们都不肯。
好吧,一个“不能吃苦”,“学习不好”的女生在三十几年前跑到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在工作的时候又担任重要的领导人职位,老公很好,孩子也培养得很好,这样的人生不成功吗?
我见过有的男生非常矮,但他的太太非常爱他、崇拜他;我也见过有些女生不温柔,但是她爽朗的笑是丈夫心中的明媚,是朋友眼中的晴天。人有千姿,花有百态,千姿百态就是大千世界的风情万种。
所以说,我们不满意孩子,是觉得孩子应该怎样怎样,但其实没有那么多应该。
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表达我们的不满意,是必要且有益的吗?
我不否认父母对孩子有教导、督促和引领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有一些问题,不是我们不停地表达我们的不满意,他们就一定能改正的,因为不满催生的往往是逆反,尽管他们本意并非如此。而且,即使他们后来改正了,或者随着年龄增长,那些问题自然而然地消失了,他们能记住的是我们对他们的不满意。
每一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都想令父母满意。成功如比尔?盖茨,在纪录片《走进比尔?盖茨的大脑》里,表达过,他的妈妈对于他糟糕且屡教不改的餐桌礼仪感到非常不满意。一个人再成功,他内心 的遗憾往往在于未能令父母满意。
也有心理医生说见过一些四十岁的男人哭得像孩子,他们说,是因为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不能令父母满意。
可以想象,当父母的不满意来自于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孩子内心的伤痛和遗憾简直是密密麻麻。
那么,不能过多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意,不能牢骚抱怨,不能发火揍娃,我们该如何实施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督促和引领呢?我认为,督促要温和而坚定,引领在于以身作则,而教育在于为孩子营造一个父母理想中的场景。
这个想法来自于“场景营销”这一新营销理念。在当前的一些广告中,我们会看到类似这样的镜头: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子,她背着一个某品牌的包包,走在巴黎的街头。那时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她的笑容很美,很动人......
看到这样的镜头,我虽然没有钱或者没有时间去巴黎,但是我那个场景令我心生向往。买下那个包,不管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还是“走到玉林路的尽头”,我都有一种巴黎在我脚下,埃菲尔铁塔在我心中的感觉。这个就是“场景营销”。
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孩子的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产生了父母的不满意,和孩子的叛逆。当孩子对父母“不买账”,我们的“营销”就是失败的。成功的营销,需要让孩子对那个场景心生向往。
邻居沈老师的先生严教授说,还是要引导孩子读名人传记。严教授小时候读了名人传记,觉得名人可以做的,自己也可以做到。所以因为文革,在几乎没有老师教导的情况下,他靠着自学,把数学、物理和化学学得很好,之后考上中国和美国的名校,又当上名校的教授。
丘成桐先生在《我的几何人生》这本自传中也曾经提到过:“在偶然的情况下,接触到华罗庚的书,使我更添动力”。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一个真正的榜样人物对孩子心灵的影响力。不管是读传记,还是看有关名人的纪录片,或者亲眼看到以及接触到 的前辈和同辈,都是从视觉、听觉甚至嗅觉和触觉上,让孩子感受到那个 的场景。
当然,最便捷最生动的场景就是父母自己。我们享受学习,热爱工作;我们勤于思考,勇于创造;我们与他人和世界和谐相处,对自己的身体和灵*全然满意.....试想,孩子在这样的场域中,他会不对美好心生向往吗?
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他内心有学习的需求和渴望,他才会自动、自愿、自觉甚至自律地学习。当你的生活令人向往,孩子也会愿意如你所愿。
在我们开始知道对孩子表达满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后, 我分享了如何表达满意和欣赏的一个小窍门。
每天无论是 眼见到孩子,还是孩子做了什么她自己感到骄傲的事情,我们都要做出像看到新生宝宝睡在婴儿床上,那般欣喜和生动的表情。具体来说,就是 ,眼里含笑;第二身体稍稍前倾;第三,嘴巴微微张开。
表情练好以后,把语气变得柔和。孩子最在乎的是你怎么说,而不是你说什么。所以语气柔和以后,通常你说什么话都不会太影响亲子关系。
妈妈们在一起总是有聊不完的话,篇幅所限,分享到这里。我在和美妈们的聊天过程中,把自己的思路又整理了一遍,感到非常开心,期待更多思想的碰撞,更多美好的聚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