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良一个让学生管自己叫老板的教授读史

人生一辈子,不过短短数十年。

有人能够把十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日子过成一个样,日复一日,就像复制粘贴一般。

而有的人像个不知疲倦的永动机,拿出用一辈子的时间干出两辈子事的劲头努力生活,这样的人生,不只有长度,还有厚度。

在别人耕耘十几年才收获一份成绩的时候,陈章良却就将科学家、商人、教育者、*客的身份一一收入囊中。

陈章良

他是人生的体验家,在身份转换之间,收获了不同角色的别样精彩。

他从小渔村走出来,到出国取得博士学位,在大多数同期都选择留下的时候,他回到祖国。

他曾是让学生管自己叫老板的教授,后来又成为农大学子眼中的传奇人物“良哥”……

陈章良的人生俨然是一场真实版的竞技游戏。

虽然开局不占优势,但一次次成功闯关升级,他已然成为大玩家。

从渔村小伙到海归博士

陈章良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小渔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的农家人。

一开始父亲给他取名“陈章粮”,以保佑儿子能不为吃饱饭发愁。

因为陈章良出生那年,正赶上全国性的大饥荒。

长到9岁,陈章良才上学,但年纪不大的他已经帮家里干了四年的活。

上学后,老师发现了这个聪慧孩子的不同,并对他寄予了深切希望。

在老师的建议下,“陈章粮”改成“陈章良”,希望有一个不错的未来。

正如老师所见,陈章良确实天资上佳,他成为学校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人。

但父亲是哀叹,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

陈章良在填大学志愿的时候,10个志愿都与海有关,而最中意的便是航海专业。

出生成长都在渔村的他,只见过海。

广阔无垠的海也让热爱冒险、渴望闯荡的精神气质刻在陈章良的骨子里。

不曾想,海南的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先人一步提走了他的档案,从此陈章良与生命科学结下不解之缘。

在校期间,他靠着学校每个月发的19元奖学金和假期打工赚的钱撑过去。

大三时,国家对出国留学抱持着较为积极的态度,当时的领导人一句“留学生没什么不好”,让从未想过出国的陈章良也动了心思,他要去更大的世界去看看。

而一次翻阅《自然》杂志的偶然机会,让陈章良的留学之旅得以成行。

那期杂志正好刊登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玛丽·查尔顿的文章。

陈章良读后感到非常兴奋,当即决意要拜在玛丽·查尔顿的门下学习,便去信向对方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领域的强烈兴趣,以及希望能到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的意愿。

很快,陈章良收到回信,跟回信一同到来的还有一位华裔教授。

这位教授受玛丽·查尔顿的委托到学校对陈章良进行面试,回国后,教授向华盛顿大学推荐了他。

如此,陈章良便有了一个满意的“去处”,但如何有个合理的“来处”?

在毕业前夕,国家正好要选派一批优秀的青年出国留学,陈章良以其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这次机会。

毕业后,他进入华盛顿大学,成为生物和医学部的研究生。

陈章良非常珍惜得来不易的留学机会,在更大的世界里,自己显得更加渺小。

带着个人的抱负,以及不能给国家丢脸的荣辱观,陈章良在留学期间一心扑在工作上。

在实验室里工作12个以上是他的日常,困了在实验室对付一宿,躺一会儿,醒了接着干也是常事。

正是凭着这股一分钟都要创造出两分钟的价值的劲儿,陈章良用3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常规需要5年才能完成的课程,提前拿到博士学位。

期间,陈章良在权威学术期刊《分子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将大豆蛋白基因成功转移到茄科植物矮牵牛中的论文,随即引起了国际生物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daoruanjiankaifa.com/afhhy/604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