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优良品种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乎农民切身利益。作为我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多年来,杨凌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在我国农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创新成果。特别是在农作物育种方面选育了一批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种,也在“航天育种”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种业发展贡献了“杨凌力量”。杨凌新增“航天育种”元素今年8月8日,由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杨凌现代植物培育引种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中国首家航天育种种质资源研究中心和航天育种联合实验室(种质资源库)在杨凌挂牌。研究中心及实验室的成立,将发挥各自优势,为太空育种建立强大资源库,对航天育种、选种的种质资源材料有效保护及研究、示范推广提供保障,并进行研究、示范推广。杨凌现代植物培育引种示范园主任郭锐表示,“研究中心及实验室成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完成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委托的三北防护林20个树种的航天搭载、选育等任务,旨在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木花卉种子繁育、推广创出一条新路。日后将开展花卉种质资源航天育种研究、保存和合理利用,以满足现代花卉产业发展需求;共同策划和组织实施防护林树种、特色花卉和景观树种的联合研发项目,申报航天工程育种产学研科研课题,打造航天育种产学研共同体。”航天搭载过的花草孔雀草、醉蝶花一串红、夏堇“今年是我国开展航天育种实验的第31周年。年8月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九颗返回式卫星,这颗卫星除完成既定的科研任务外,还破例搭载了辣椒、小麦、水稻等作物种子,正是这颗卫星开启了我国航天育种的大幕。”郭锐介绍说,至今已经开展了近70次的搭载实验,将多份种质资源材料搭载升空,其中已选育成功的有余种,品种涉及农作物、蔬菜、花卉等。太空矮牵牛航天育种:杨凌有基础记者了解到,杨凌现代植物培育引种示范园核心区位于杨凌示范区孟杨路,并在西安、安康等地分别都有品种选育基地,拥有航天育种的自主知识产权及航天种子品种6个,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和自主的农业科学研究所,拥有海关颁发的种苗进出口权证书,建立植物培育引种示范园、地面选育基地三个、面积近多亩,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进行合作,建立起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在粮食作物、蔬菜、花卉等领域开展了10多个航天育种课题研究,并进行推广种植;引进创新了“太空南瓜”“太空五彩椒”等80余个蔬菜、花卉品种,大面积进行繁育、推广种植;优化资源组合,大胆进行跨区域整合,在东起江苏、浙江,西至新疆、青海,南到广东、海南,北迄内蒙古、辽宁的广大区域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特色地推动不同地区航天育种产业的发展。目前,示范园选育的航天育种作物已经在国内推广种植50多万亩。积累了大量的育种、种植数据和丰富的植物品系资源,已经具备了环境资源、物种种质资源、科学研究资源。杨凌现代植物培育引种示范园基地种植的此外,杨凌现代植物培育引种示范园还与榆林市、咸阳市等地联手建立航天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将其与发展生态旅游、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推广科普教育和技术培训、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相结合,打造航天农业产业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在各地广泛开展合作,其中建于兴平市的示范园规模达到亩,为现代农业种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第二十四届杨凌农高会上,三百多斤重的超大南瓜、五片叶子的高蛋白苜蓿,一米多长的太空冬瓜等一批搭乘航天器“畅游”太空的种子纷纷亮相。据了解,这些体形硕大、造型奇异的航天育种新品种都是经过航天育种技术培育而成的。参展的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小峰介绍,航天育种新品种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目前已推广到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四川、贵州、福建、河北等25个省区,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处,累计推广19.5亿元。据了解,杨凌农高会已连续多届举办航天育种展览展示,收到各界一致好评。杨凌农高会上展示的航天育种成就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加速释放种业科研优势,加快种业发展。出台支持种业发展的意见,设立种业基金,组建种业集团,建设种子产业园,深度参与国家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全力打造西部种业硅谷。并充分利用自贸区建设机遇和全国首家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等平台,积极规划建设农作物新品种中试展示基地,引导国内外种业元素向杨凌聚集,大力推动优秀的科研成果尽快走向市场,形成产业。杨凌现代植物培育引种示范园基地种植的据不完全统计,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累计培育动植物新品种个,年均超过30个。比如,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小麦新品种选育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碧蚂1号、矮丰3号、小偃6号、陕农等品种主导了*淮麦区四次品种更新换代;建国初期,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蚂1号年推广最大面积九千万亩,创我国单个小麦品种年种植面积最高记录;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振声院士选育的小偃6号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近年来,西农成为全国第三大小麦主栽品种,西农成为年国家主推的优质高抗病性品种。同时在玉米、油菜、苹果等诸多领域也培育了一批享誉全国的新品种,在牛羊良种高效克隆繁育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太空番茄图、辣椒航天育种,这几个方面你必须get到:那么,就有许多人产生了疑问,航天育种到底如何,和转基因有什么区别?郭锐介绍,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或太空育种),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经历过太空遨游的种子,大多数都发生了遗传性基因突变,返回地面种植后,不仅植株明显增高增粗、果型增大,产量也比原来普遍增长,而且品质大为提高,作物肌体也更加强健,对病虫害的抗逆性比较强。早在去年7月,北京晨报刊发了《科普:航天育种不是转基因》一文,文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育种专家、航天神舟生物公司总工程师赵辉表示,航天育种并没有经过人为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到作物之中使之产生变异,这种变异本质上与生物界的自然变异没有任何区别,因而它不是转基因,比如航天育种的超级再生稻在年时累计的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15亿亩,产量高、品质好。郭锐表示,在正常情况下,植物种子产生自然变异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而航天育种只是使这个速度加快而已,而且,种子并不是返回地面直接食用,而主要是作为科学试验的对象,要经过一系列研究,育成新的品种。而转基因技术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引入到另一种生物中,从而使一种生物表现出另一种生物的性状。这两者有着本质性的区别。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颗种子要“想”成为太空种子,必须经历种子筛选、天上诱变、地下攻坚三个阶段,以及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系再经过考验和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才进行推广种植,然后才能走上人们的餐桌。作者:行波编辑:王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