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典更新至

本字典以郭店楚简《老子》中文字先后顺序为呈现逻辑,研述甲骨文至简体字的文字衍化顺序,期待于其过程中体味老子思想的本质和精华。需要指出的是, 骨文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升华的过程,故本字典也将不断鼎故革新,在否定之否定中扬弃和进步。字典目录:1、絕(绝)2、智3、弃4、卞5、民6、利7、百8、伓9、攷(巧)10、覜11、惻(恻)12、亡13、又14、偽(伪)15、慮(虑)16、復(复)17、季18、子19、三20、言21、以22、为23、吏(史)24、不25、止26、足(疋)27、或

字典正文部分

1、絕絕——人以刀断丝。郭店楚简原字如下:

字形流变过程:

《说文解字》:絕,断絲也。,古文絶。象不连体,絶二丝。

絶字像丝线不连贯的形体,是切断了两束丝线。甲骨文时期形为两缕丝线中间各加一短横,表示将丝线割成两段,字形如“刀断丝”,比较直观,罗列如下:

金文时期更为直观的在两组丝线之间加一把刀,示意以刀断丝;篆文时期则形成了“丝+刀+人”的组合,表示人以刀断丝,絶字由三部分构成的字形基本定型,小篆时期该字的表现形式中,有的加入“人”字。如下图,左边字右下角符号为“人”,右边字则无“人”。

后该字不断演化和简化,成今日“绝”字,为“丝+刀+人”组合。

2、智

智——以口传授经验。郭店楚简原字如下:

字形流变过程:

甲骨文时期形为“干+口+矢”三符号组合,意思为以“口”谈论和传授作战(或者狩猎)经验。其中“干”字存在争议,有学者解释为“盾牌”,有学者解释为“箭靶”,均有可解。如“干”为盾,“矢”为箭或矛,可理解为以口传授攻防之智慧;如“干”为箭靶,矢为箭,可理解为传授如何正中靶心的智慧,因射箭时绝不能瞄准靶心射出,而需要根据风速和目标远近调整角度,这是需要技巧传授的技艺。如下图:

金文时期字形承袭甲骨文形态,有些金文在甲骨文形态基础上在下部添加了“曰”,“智”字就逐步替代了“知”字,代表传授经验和教授智慧。简帛时期字形基本为上下结构,沿袭金文字形的同时,对“口”字有微调。将简帛中已发现的“智”字列举如下:

3、弃

弃——双手将装着婴幼儿的箕筐推出,意为抛弃。郭店楚简原字如下:

字形流变过程:

甲骨文时期形为“孩子+箕筐+双手”三符号的组合,为子,代表幼婴儿;为其,即箕筐;为双手。老子生活时代生产力水平不高,节育手段有限,贫穷百姓家养不起更多孩子,故会出现遗弃婴幼儿的现象(当时已出现重男轻女思想,故也伴随遗弃女婴现象)。金文时期字形承袭甲骨文构字思路,将被遗弃的对象具体指向婴儿,故将写成倒写的形状,像婴儿在母亲腹中的倒立姿态,代表新生婴儿。篆文和简帛时期的文字有的省略掉箕筐的符号,有的则将箕筐做了变体,如下:

隶属和楷书时期,普遍将“子”变形为,将双手持箕变形为,后逐步演化为今天“弃”字的写法。

4、卞

卞——法度或急躁,暂无法确定该字具体意义,倾向于做“法度”解。郭店楚简原字如下:

字形流变过程:

甲骨文和金文时期字形均为两手托着一个圆,但不确定该圆代表太阳、圆盘还是哪一具体圆形物体,试想既然为双手托举的物体,可能是大家共推的、达成共识的,做“法度”讲说得通。篆文时籀文中出现将圆替换为“西”(囊袋类物品)的写法;也出现了以代替,用“人”代替双手的写法。隶书时期字形大变,推测隶书可能借鉴了狂草字形(怀素书),将篆文中“入”替换为一点一横的,“廾”替换为一竖一点的。也可能卞为“下+手”或“上+打”,表示“法度”或者“急躁”之意。结合上下文,“卞”对应“智”,絕智弃卞解释为放下所谓的智慧、抛弃所谓的法度。后不知何时以“辩”代替了“卞”,辩论之意不若法度之意更恰当。简帛中此字形态列举如下:

5、民民——以锐器刺瞎双眼(或指代有眼无珠、不辨真伪的愚昧之人)。郭店楚简原字如下:

字形流变过程:

《说文解字》民:民,眾(众)萌也。从古文之象。凡民之属皆从民。

对于民字的解读,学术界有多种声音,有认为是“目+十”的组合,“十”代表众多;有认为“十”像一根权杖,表示对神圣的追求;也有认为十为锐器,以锐器刺瞎双眼,使奴隶或战俘无法逃跑;还有学者认为以锐器刺瞎眼可引申为民智未开、不辨真伪,从而指示民是一群没有甄别能力的乌合之众。回归到甲骨文时代,结合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原古人造字思考才是正解之道。

甲骨文时期形为(目,眼睛)和(十,‘又’字变体or利刃)的组合,其中“目”代表眼睛已形成共识,但下半部分具体指代什么,暂无统一定论,偏向于做“利刃”解。已发现的甲骨文形态如下:

金文时期字形承袭甲骨文形态,又有部分微调,如将甲骨文中修改为;将眼睛中的瞳孔去掉,写成,表有眼无珠之形态,这是否表示民是当时社会中较低等级的群体,不许有自己主见?

简帛时期“民”之字形众多,上半部分均为有眼无珠形态,但下半部分的呈现形式多样,有的呈现甲骨文时期有刀柄形态,有的保持金文时期无柄形态,有的变形为带尾的形态。罗列部分以作参考:

篆文时期字形变化较大,上半部分“目”演化为的形态,下半部分“十”的形态得以保存,从而成为与今天民字相似的形。

6、利

利——以利刃收割庄稼。郭店楚简原字如下:

“利”字字形流变的过程中变化不大,时至今日亦是“禾”+“刂”的组合,代表以锋利之刀收割庄稼。字形流变过程:

甲骨文时期“利”字的呈现形态中,有的有两点、有的没有两点,两点代表收割庄稼时被震落的籽实,这比较形象,后期则省略了这两点。隶化后将篆文中的“禾”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写成。罗列部分郭店楚简中“利”字形态:

7、百

百——说不完道不尽的,形容多。郭店楚简原字如下:

字形流变过程:

甲骨文时期,字形并不统一,有的形为两个“白”(or)字的组合;有的形为两个“白”字组合后,顶部加一横,指示不停的倾诉表白;有的形为两个简体“白”、字叠合;也有的变形为,这个形状像“自”字少一横,后世传抄过程中,不免错写为字。罗列部分如下:

金文、篆文承续变形的甲骨文造字思路,传承中不断变形,如简帛时期有多种呈现形式:

郭店老子甲中的“百”字,就像“二”(也有“一”)+“自”的组合,在此不妄猜想,暂将百字定为“说不完、道不尽的多”。

8、伓

伓pī(总8)——此字解释存疑。

“伓”,郭店楚简为“伓”,帛书甲本为“负”(绝声弃知民利百负),帛书乙本(绝声弃知而民利百倍)和王弼本(绝圣弃知民利百倍)为“倍”。几个版本对该字解释不尽相同,若以郭店楚简字形看,“伓”字左半部分为“人”,右半部分则更像一个现代字“不+一”。

若按王弼本解释,“倍”字应如上图中手写部分,看似和郭店楚简形态并不一致。汉典中字“伓”同“伾”;通“背”(bèi);同“不”。“伓”有背负之义,帛书甲本可能因取其中的“背负”之义而择“负”;那帛书乙本取的可能是“背”的音,将“倍”通假,解释为老百姓得到百倍之利似乎也说得过去,可能也就延续了下来。但老子之意,是否取“背负”之意?还是理解为利于老百姓承担和背负更多的责任,利于社会长治久安?暂不能确定。

“絕智弃卞,民利百伓”八个字是郭店楚简《老子甲》的开篇之词,是对统治者的告诫,奉劝统治者要放弃*治心机、祛除自己的私心和妄念,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百姓安才可能社会和王朝安,这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如出一辙。可见老子时期道的思想,并非与儒家水火不容。

9、攷攷(kǎo)(总9)——可能做“巧”字理解,也可能做“考”字之意,不能确定。郭店楚简原字如下:郭店楚简中该字出现多次,罗列如下:郭店楚简中,该字皆由至少三个部分组成,左半部分(丂,机巧之物)+右半部分(攴pū,也作攵,轻轻敲击之意)。其中攴字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为(又,也作手,持握之意),上面为(卜,手握的工具,可能是敲击编钟的小锤,也可能是权杖等物体)。《说文解字》:“攷,敂也。从攴,丂聲”白话文:攷,叩击。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丂”作声旁。本字既有敲打之意,也有考核之意,还有辅佐者之意,老子心中“絕攷”究竟是不要敲打编钟,防止五音让人耳聋;还是劝诫统治者不要过分“察察”(众人察察,我独闷闷),防止人至察则无徒;亦或是减少辅助者们干扰,防止他人多言乱我心呢?以笔者现在理解能力,暂无定论。后世多有学者将“攷”理解为“巧”,以为断绝投机取巧的小聪明。10、覜覜tiào——①诸侯聘问相见之礼;②古代同“眺”。本文中该字释义暂无法确定。郭店楚简原字如下:“覜”字为左右结构,其中左半部分“見”较易辨认;右半部分不确定性相对较大,暂定为“兆”。先讨论“見”字:“見”甲骨文形态为,上半部分为(目,眼睛),下半部分为(人),表示人以眼看。金文形态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形态将金文形态中“目”从横向改为纵向的,将“人”写作了。流变过程如下:右半部分是否为“兆”字不能确认,暂以兆字作为讨论对象,后有更好答案后再行替换。“兆”字甲骨文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八”字符号纵向排列,一种是两个“八”横向排列,均代表巫师祭祀得到天启后记录下神之旨意。纵向排列为:,横向排列为。金文形态有所变化,可能是在 骨文形态传抄中有了笔误或是新理解。籀文形态为。篆文形态为,在原有字形右半部分加入了“占卜”的符号。流变过程如下:图中的“兆”字写法和郭店楚简中“兆”字的字形不能完全匹配,是对该字存疑的主要原因。简帛时期“兆”字形态如下:本字暂以“覜”字定之。《説文解字》曰:“覜,諸矦三年大相聘曰頫。覜,視也。从見,兆聲”。即:诸侯每隔三年进行大型人才互访交流。覜,就是看。该字在此做何解,暂不确定,但应与“目”有关联。11、惻惻——“恻”,悲痛之意,其它意向暂不可考。“恻”字在郭店楚简甲本中出现的字形如不易破解,不若放眼到整个简帛时期,结合帛书乙本等文献中该字的结构相对容易辨认。帛书乙本中字形同金文时期相对一致,均为“则”上、“心”下结构。如下图1.2.3.4.7.8.9.10所示:不同于现在左中右的结构,“恻”字早期呈现的是上下结构——上“则”下“心”。金文时期形态为上下结构,上部分为(則,形为以刀在鼎上刻画),下部分为(心),推测应为特别重要的事或物,被人惦记于心中,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篆文时期字形调整为今日常见的左中右结构;隶书时期将“心”写成,将“則”写成;后演变为今日之字形。流变过程如下:《説文解字》曰“惻,痛也。从心,则声。”学术界多将“恻”解释为“悲痛”之意,但是否只有悲痛让人刻骨铭心,难道快乐的事儿就不令人难忘?再或者,金玉满堂的宝物难道不让贪心之人心生惦记?故对“恻”字理解,暂无定论,只确定应为与“心”相关的令人难忘的事宜。12、亡亡——逃亡、失去、没有、死、灭等意义。该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字形在传抄中也有各种变体。罗列之:①甲骨文字形如下:②金文时期字形如下:③简帛时期字形如下:《论文解字》曰:“亡,逃也。从入,从∟。凡亡之属皆从亡。”代表逃跑之意,后期又引申出“没有、失去、死亡”等诸多含义。“亡”字构字简单,甲骨文形态,像是某人以手持一工具(以竖指事符号指代),理解为手持护盾等护具撤退、逃跑。13、又又——“有”,持有、拥有之意。该字古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字形简单,理解不难。“又”是“有”的本字。甲骨文像手张开以抓握,字形如下:金文时期,加“肉”符号以突出“持有肉食”之意。篆文形态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又”写成,肉依然用月表示,演化为现代的“有”字。14、偽偽——同“伪”,表示人为或假装。楚简上该字应为“忄為”而非“偽”,因该字下半部分为“忄”,而非“亻”。上半部分大概率是“为”字,这从简帛时期出土的“为”字可证,如下图:“忄為”字释义暂不可寻,故该字暂无法明确意义,暂以学术界较为公认的“偽”字做参考(后有灵感再更新解释)。“爲”是“僞”“撝”二字的本字,字形流变过程:爲的甲骨文——,解构为左右结构,左边表示“又、牵”;右边直观看就是一头大象,表示有能力的人可驯化大象,当时中国大地是有亚洲象存在的,推测干农活可能比牛马更给力,如果有人能让大象为人类所用,那无疑是很牛的。还有等不同甲骨文形态。金文形态中的大象符号略有变形——,将甲骨文字形中长鼻之“象”画为。有的金文在右侧加上“人”之符号,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篆文——,将调整到左边,将调整到右边(此处的大象已抽象化到难以直观辨认)。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亻”,将篆文字形中“爲”写成。15、慮慮——同“虑”,表示谋思、打算。“慮”字形流变过程:慮字暂未发现甲骨文字形,现有考古记录最早形态为金文——。上下结构,上半部分表示伴侣或家人,下半部分表示心。该字或可引申为为家人担心之意。籀文时期字形变化较大——,在金文基础上,在上方增加了“虍”符,表示虎豹猛兽一类;下半部分演化为,表示担心,或可引申为担心猛兽侵袭对家人发起攻击之意。简帛中已发现“慮”字列举如下:隶书时期——,将篆文字形中的简化为“思”。楷书时期——,将隶书字形中写成。“絕偽弃慮”对应通行版“绝仁弃义”,可见两者差距极大。“绝仁弃义”被认为是儒道两家势不两立的观点,“仁义”直接触碰了儒学道统。而从郭店楚简出土的老子甲本可见,老子并未在此处直接抨击过仁义的观念,相反孔子向老子问礼的经历还证明老子极为懂礼。故而可见,“绝仁弃义”应是后世有意或者无意的误传,并非老子原意。老子原意只是强调了放弃没有意义的担忧,顺应天道而为。16、復復——同“复”,原意为往返于城门之间,表示回去、重返。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以“复”字呈现:字形流变过程如下:复的甲骨文——,上下结构,上半部分为,表示南北都有瓮城的城邑;下半部分为(夂suī,表示慢慢行走的样子),表示反复往返于城门之间,就像巡逻的人或打更人那样。金文形态——,上半部分将甲骨文中的城邑修改为;下半部分将修改为(人),逡巡的主体为人,更加具象化。《说文解字》曰:复,行故道也。从夊,畗省声。有的金文字形则省略了下半部分人的符号,部分金文字形列举如下:复的篆文——,变为上中下结构,上部分将(人)写成一点一横的,中间将城邑简写为,下部分则引入了变体的(夂→)。老子甲本中的复字同本字造字逻辑相似,不过中间的城邑简化为了 套一环的“回”字形态。“复”之本义消失后,加(“彳”→行),另造“復”字代替,强调“行走往返”之意。《汉字简化方案》以“复”代“復”。《易·复》中“反复其道”,《仪礼·大射仪》中“扬触捆復”皆为此意。17、季季——表示对同辈中年纪最轻者的称呼,老幺。季的甲骨文——,为上下结构,上半部分,表示结穗的禾;下半部分,表示孩子。部分甲骨文字形列举如下:季的金文——,基本延续了甲骨文上下结构字形,但亦有左右结构形态(禾在座、子在右),不知是否以比禾苗还矮的孩子指代家中的老幺?“季”字中的禾苗一般为沉甸甸结穗的禾苗,穗内是种子,不知是否以种子表示 最小的生命,以指代家中的老幺?还有学者推论,禾成熟于秋季,代表禾有 一茬作物之意,“禾+子”也就代表了家中 出生的孩子。众说纷纭,暂无 答案。部分金文字形列举如下:季的篆文——,承续甲骨文、金文字形。《说文解字》曰:“季,少称也”,表示对同辈中年纪最轻者的称呼。部分简帛字形列举如下:季的隶书——,将演化为,将演化为,慢慢成了今字的形态。18、子子——表孩子,少儿。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的“子”字较为直观,就是小胳膊伸出襁褓的孩子。子的甲骨文形态较多,有的呈现为——,像上图中娃娃两脚裹于襁褓内,挥动两臂的样子;有的呈现为线描画的版式——,上面有头发、小脑袋、两只小脚丫。部分甲骨文字形列举如下:子的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虽变体繁多,但基本均保留了“脑袋+胳膊+躯干身体”的结构,列举部分如下:子的简帛字形写法亦众多,但构字逻辑基本一致,列举部分如下:子的隶书——,将襁褓婴儿双臂统一为一条横线,逐渐有了现在的字形。民復季子四个字,通行本为“民复孝慈”,两句意思相去甚远。民復季子要表达的是老子常说的复归于婴儿的境界,是一种放下我执、遵循天道的境界,这才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唯有如此才能精之至、和之至。那怎样能达到该境界呢?前面四个字“絕偽弃慮”给出了答案,就是放弃那些虚幻的夹杂着众多“我执”的思考。老子绝非在阐述如何让民众复归“孝慈”,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daoruanjiankaifa.com/afhpz/271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