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辛集栏目组这次给您讲一下东郎月天和寺。
天和寺天和寺位于河北省辛集市,是在东朗月村东原天和寺旧址上重建的寺院。占地面积亩,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藏经阁前伫立着一座高米的三面观音。规划中的天和寺,布局规整,规模雄伟,气势恢弘,庄严凝重。
天和寺
天和寺的前身称为蔡庵,始建于隋,后更名天和寺,唐开元年间太祖李世民重视佛学,下令扩建,成为唐朝的佛教重地。
当年的天和寺,规模宏大,香火兴盛,历史悠久,盛名远播,影响深远,久负盛名,福泽古今,祥涵千里,是悠悠历史隧道中不灭的铭刻,是人们灵*深处永存的丰碑。
相传明靖难之役时期,燕王朱棣挥师北上,欲取建文帝朱允文之位而代之,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即位。命人追捕建文帝,后得知其藏于寺庙之中。遂下令拆除周边所有寺庙,天和寺未能幸免,数百名劳工夜以继日进行拆迁工作,拆到大殿时,天上祥云浮现,主位观音霎时佛光普照,殿内香气缭绕,官员将此异象上报朝廷,明成祖遂下令停止拆除工作,即刻修缮寺庙。
清顺治年间,天降流火于束鹿县(今辛集市),烧毁农田,房屋,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唯天和寺方圆数十里因佛光庇佑,寸土无伤,百姓自此更加信奉观音,寺中常年香火鼎盛。文官上书请求修缮佛寺,以感佛恩。
清康熙年间,康熙微服私访,却突然病倒,太医侍奉在侧,甚是焦虑,圣上脉象不稳,难以诊断是何病症,当夜却忽见东方天空祥云浮现,随之而来的是两匹良骏,一黑一白,它们飞到了康熙帝的床榻前,念着:阿弥陀佛,我佛慈悲,天佑大清,即刻按方子给圣上抓药吧。说完把一剂药方放在床前,太医按方抓药,果然,圣上的病痊愈了。黑白两马一路护送皇上回京。而两匹马正是天和寺门前的黑白良骏。康熙帝感念观世音,感念我佛慈悲,赐给天和寺*金白银数千两,来修缮佛寺,并正式赐名“天和寺”,意为:天时,地利,人和,天和寺盛名遂流传数百年。
天和寺年,日*侵占华北,推行灭绝人性的“三光”*策。它罪恶的魔爪终于伸到了天和寺,打砸抢烧,无恶不作,大火燃起之际,暴雨倾盆而至。天和寺得以幸存。
年,天和寺被拆除建了烈士陵园。建国后,*府将烈士陵园迁至辛集市区。
天和寺伫立于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上有天和寺,前为远爱亭以东坡诗名
宋代的苏轼,曾经写下了《扶风天和寺》诗篇:“远望若可爱,朱栏碧瓦沟。聊为一驻足,且慰百回头。水落见山石,尘高昏市楼。临风莫长啸,遗涕浩难收。”可见天和寺的不但是“聊为一驻足”之地,更是“且慰百回头”。令人在驻足时与之聊发“若可爱”的眷恋情愫,着人在“莫长啸”中受德佛恩沐浴开悟。开启心门祈愿,再燃众生普度之爱。慈悲喜舍的胸怀,弘扬佛法的伟力给后人启迪心灵,自持一生。
苏轼与和尚一:神马传奇
东朗月村天和寺旧址,每一次到这里来,都能感受到那浓浓的神秘气氛。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饱含着神秘的信息,每一捧黑土,都能蹦出一串神奇的故事。遥想当年的天和寺,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四层大殿,每一层大殿都有神秘的故事流传。
第一层大殿就是马王殿,我站在马王殿旧址上,想象着当年这里的情形,梳理着这层大殿流传下来的那些传说。那时候,天和寺寒食节庙会一年一届,商品繁多,戏剧精彩,红火热闹,百里闻名。可是有一年,庙会日期将到,却怎么也联系不上戏班了,方圆百里都跑遍了,各个戏班均订好了台口,都不能到庙会来唱戏。如果庙会没有戏剧,就没有了色彩,没有了情趣,也就没有了精气神儿。那真是太扫兴了,组织者个个焦急万分,乡亲们人人唉声叹气,却又都无可奈何。出人意外的奇迹出现了,庙会开幕的前一天,有一个河南戏班,千里迢迢赶来了,说是应邀到庙会演出。人们都非常诧异,因为谁也没有到河南去订戏。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戏班班主游览到马王殿里,看到了那一黑一白两匹马、还有两个牵马的英俊少年的塑像,惊讶得对人们说:“就是这两个人,骑着这两匹马到我们那里去订的戏。”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是神马和马僮为庙会救了急。大家喜出望外,欣喜异常。马王殿神马显灵的故事迅速传遍了十里八乡。
天和寺当年,天和寺的北边,有一片苜蓿地,为防盗,专有两人在此看护。有一天晚上,风清人静,月朗星稀,夜已深了,这里更显得宁静而神秘。两个值班人,扛着鸟铳在地里慢慢地巡游着。忽然,他们发现苜蓿地里有两匹马,明亮的月光下依稀能看出是一黑一白。深更半夜,不知谁家的马跑出来糟蹋青苗?于是端起鸟铳,朝那马开了一枪,只听震耳一响,铁砂飞出,就见两匹马一溜烟跑进了天和寺。两人跟踪到了院里,但哪儿也找不到那两匹马。在马王殿里,两人掌灯一瞧,看到殿里两匹神马塑像的马蹄上有些潮湿,像是刚在地里淌上的露水,还有一匹马身上有铁砂烙下的痕迹。两人明白了,原来刚才是遇到神马了。可能是神马在殿里觉得太寂寞了,想趁着美好的月光踏踏青,不想险遭不测。那一年的一天傍晚,一个卖香油的老翁路过天和寺,有一少年出来买香油,老翁用油提给他打好了香油,收了他的铜钱,就赶紧回了家,到家点钱时,老人惊呆了,那少年给的铜钱变成了纸钱灰。不知是遇到神了,还是碰上*了?过了几天,此卖油翁又路过天和寺,那个少年又出来买香油,老翁拿起油提打向了少年头顶,少年跑回了寺院,进了马王殿,老翁追过去一看,殿里没有人,再一看,有一匹马神塑像头顶上,有刚被油提砸过的痕迹,油香还存,原来是殿里的神马变化成人和卖油老翁开了个玩笑。天和寺马王殿里神马的故事,在东朗月和周边地区流传着,不断地流传着……
二:天和寺与风水先生
神话是历史的折射,是社会的记忆,它是人们梦想的写照,期盼的寄托,一个缺乏神话的民族就好像一个不会做梦的人,可能他的思维是僵化的,精神是匮乏的,生活是枯燥的。
神话,对于一个民族的知识与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创造,起着特殊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好多年前,在束鹿县城(旧城)北边,滹沱河西岸不远处,有一个小村庄,这就是当年的东朗月村。一日,有一南方来的风水先生,云游四海路过此地,他站在河边向西望去,看到这小村庄的地形和气势,不禁大为惊诧,暗暗称奇。他发现,从恒山南麓发源的滹沱河,蜿蜒曲折,途经千里,波浪滚滚,奔腾而来。河流在此处上游四、五里处忽然转弯,使此处形成一个河湾,也就成为了龙脉,这小村庄正好位于龙的怀抱之中。又见村中祥光环绕,瑞气升腾,真可谓是最最尊贵的风水宝地。好奇之心顿起,摆开阴阳八卦好一番推演,最后断定,此村若干年后,将有帝王将相出。
如此宝贵的风水地,他云游多年,走遍五湖四海未曾见过,今日得遇,真乃三生有幸。在激动万分之余,忽然心生一念,如把此地的风水偷走,转移到自己的家乡去,那该多好啊!但这是上天排定的事情,改变很难。可此人道行深远,神通广大。经过一番精细的推算和缜密的筹划,终于谋定一个行动方案。他来到东朗月村中,逢人就说,村中要有村毁人亡的大灾大难降临,如要破解,他有仙法神术。村民皆凡人,哪里懂得内中玄机,听信了蛊惑之言。在他的指点下,在村子东北方的滹沱河西边,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天和寺。就是这座天和寺的建立,掐断了河湾形成的龙脉,镇住了村里的瑞气祥光。
后来,滹沱河改了道,流向了别的地方,这里再也没有了河流,只留下了一大片荒凉的沙滩,和一条干枯的河槽,年年月月,向人们诉说着委屈和无奈。蕴育中的帝王将相化为乌有。因其余运尚存,若干年后,村里出了一班唱戏的,非常好的戏班,非常优秀的演员。舞台上演的帝王将相,闯荡江湖,美名远扬。此地宝贵的风水被偷调到了南方。此传说,在东朗月村流传甚广。
下马石三:一个石墩的记述
东朗月,北十字街口,村小学校。小学校铁栅栏门两侧,各有一石墩。石墩为上下两阶,呈方形,前矮后高,称作“上马石”,是古代人们上马时的脚蹬石。 这两块上马石,原来是置放在天和寺山门前面的,天和寺被拆除后,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里。门东侧的那块石墩上,有五个大小不一的圆坑,呈不规则形态分布在石墩表面上,据说这几个小圆坑是千百年来水滴落下冲涮而成,所以叫“滴水坑”。
据传说,当年修建天和寺,为给骑马人提供方便,山门外置放了两块上马石,旁边栽下了两棵松树。岁月荏苒,日月穿梭,春夏的雨露,在松枝上泼洒;秋冬的雪霜,在松枝上凝聚,顺着松枝流淌的水滴,落到下面的上马石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马石的石面上竟被水流(滴)渐渐洗琢成了几个圆滑的“滴水坑”。这两块上马石见证了天和寺悠久的史实。这几个“滴水坑”的传说,向人们炫示着的天和寺千年的风雨历程。另外,小学校门前两侧,还有四个石鼓,也是天和寺的旧物。也不知它们隐藏着多少古老的故事,说不准哪一天,兴许就会给人们讲出几段神秘传奇的事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