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小康不小康的,我不太懂,反正是我觉得现在过得怪得咧。”当记者问王少玲“你现在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了吗?”这个问题时,她这样回答。
△王少玲河南滑县上官镇郭固营村人王少玲,48岁,河南滑县上官镇郭固营村一名普通的村民,但她又有特别之处,说她特别是因为她对生活的态度。
△王少玲庭院内种植的花卉走进她的庭院,映入眼帘的是满院的花卉,有夜来香、角堇、石竹、矮牵牛、长寿小宫灯、金丝旱莲等六七十种花卉。有趣的是,它们并不是都规规矩矩地栽种在漂亮的花盆里,破行李箱、玩具车、塑料瓶子等都可以当它们的“家”。
△此为王少玲寻找的废旧行李箱当花盆种的花卉
庭院地面干净、门窗明亮,客厅打扫得干净利索,家具摆放得自然有序,处处彰显着家中女主人的勤劳,王少玲说,她一年用坏了6把扫帚。王少玲的丈夫在外工作,一儿一女,儿子今年大学刚毕业,女儿正在读高中,她在空闲时间种花种菜收拾庭院。
△王少玲的庭院看到这里,您可能会觉得,她这生活过的“得咧”,“家底”肯定很殷实。当记者问起王少玲的“发家史”,她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王少玲家冰箱一角二十多年前,王少玲嫁给丈夫的时候,丈夫家里是村里数一数二的穷户,但是夫妻俩互相扶持,共同为生活奋斗。她在家里开裁缝铺子做衣服,丈夫在家里做家具,王少玲做衣服挣得不多,一天也就挣个十几二十元,丈夫也是起早贪黑,经常是跟着太阳起,一直忙活到半夜。
△王少玲家的客厅有了孩子以后,王少玲更忙了,裁缝铺子也随之“夭折”了,她便带着孩子帮丈夫抬抬家具,打打下手,就这样干了6、7年,后来因为手工定制家具市场被冲击,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夫妻俩便改行种起了大棚蔬菜,改行并没有那么容易,起初两年效益并不怎么好,直到第三年种*瓜才种出了名堂,三里五村也小有名气。
△王少玲全家福照到了年,因出外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人工工资持续上涨,种大棚效益止步不前,丈夫就有了出来闯一闯的想法。现在不种大棚已经有7、8年了,王少玲的丈夫在外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事业蒸蒸日上,丈夫说,在他最穷的时候嫁给他,能跟他一起过苦日子的爱人,一定要当宝一样好好珍惜。虽然给不了她一辈子荣华富贵,但会努力让她每一天都开开心心。苦日子都熬过去了,让她把家里照顾好就行。
如今,王少玲家的小日子过得甜甜美美,“有房住,吃穿不愁,没事养养花,日子过得舒心就行,现在就是希望孩子将来有一个好的发展,其他也没啥想法了。”王少玲笑着说。
来源:滑县电视台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