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报道眯眯眼事件,评论竟称中国人

近日,“眯眯眼”成为国人舆论焦点,英媒《每日邮报》也注意到中国相关舆情事件,并给予报道。

虽然《每日邮报》在文内未作明显点评,但其读者却大肆在评论区对“眯眯眼事件”指指点点。一些点赞数 的评论,要么张口就是模特特别美;要么是诧异,“大多数中国人不都是眯眯眼吗”“她们看起来很中国人,有什么问题吗”。

而这些发言正如部分注意到此情况的中国网友所言,“非常傲慢,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反对他们来如此定义我们。”

《每日邮报》报道截图

12月28日,《每日邮报》以《梅赛德斯-奔驰因广告中的‘眯眯眼’模特在中国引起强烈抵制,这家汽车制造商成为 一个被指责延续了对亚洲人有害刻板印象的西方品牌》为题,报道了奔驰先前在中国“顶风作案”的操作。

报道表示,奔驰在其新款CLS豪华轿车广告中使用了画着吊梢眼式妆容的女性模特,这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被用户猛烈抨击。文章引用《环球时报》的报道,指出中国网友愤怒的原因是,“模特的妆容反映了西方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

随后,《每日邮报》回顾了迪奥争议照片事件,表示奔驰不是 个“与中国公众发生冲突(fallfouloftheChinesepublic)”的西方品牌。报道放出了摄影师陈漫为迪奥拍摄的争议作品《骄傲的矜持》,但只是简单形容其展现了一个“化着暗色妆容、手拿手提包的亚洲模特”。

接着,报道就提到争议发生后品牌方的反应:陈漫为作品致歉,迪奥也回应批评说,“尊重中国人民情感”。相较之下,奔驰的广告当时还可以在微博上看到,“该汽车制造商尚未解决在中国的抵制问题”。需要补充的是,就在28日晚间,有网友发现奔驰已删除涉事微博及视频。

除了奔驰与迪奥的舆情事件,《每日邮报》也提及了中国品牌三只松鼠广告模特妆容争议。报道在介绍事件原委后,指出中国网友批评的点——“模特和妆容的选择刻意塑造了‘眯眯眼’形象”。文章随即也引用了一位中国网友的发言,称这位网友表示,这种“眯眯眼”形象是贬义的,而且深深植根于时尚行业,亚洲模特和他们的妆容风格经常被选择来迎合这种刻板印象。

另外,报道在 也提到三只松鼠广告模特自称遭网暴一事,并援引《环球时报》称,这位模特的回应吸引了超过3.3亿的阅读量。

整体而言,《每日邮报》的这篇报道对一系列“眯眯眼事件”并未写下明显的点评语句,对“眯眯眼”这一形象也未作任何延伸介绍或讨论。文章更多的是在罗列这些舆情事件,以及其发展过程。

然而,其读者却大肆在评论区对“眯眯眼事件”指指点点。

点赞数 的一条评论上来就反问:“用亚洲模特怎么了?”

点赞数第二高的评论,则很有西方“*治正确”那一套,张口就是:“这个模特太漂亮了,她应该被赞赏而不是被诋毁。”

而令人尤为光火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高赞评论在诧异,像是在不懂“为何中国人不接受中国人的长相”:

“等等,一位中国摄影师用了一个看起来像中国人的中国模特而陷入麻烦?”

“我是错过了什么吗?她是亚洲人,有着看起来就是亚洲人的眼睛。”

“大多数中国人不都是眯眯眼吗?这里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说,是在试图消灭亚洲长相的女性以及其他女性吗?”

“她们看起来很中国人,这有什么问题吗?”

在此,需要重申的是,诸如向上拉眼角等故意形成“眯眯眼”“吊眼梢”式表情效果,当前已是国际上公认的对华人乃至亚裔的歧视动作。今年6月,一名塞尔维亚女排选手在对阵泰国的比赛中向对手做出拉眼角举动,被国际排联处以禁赛两场和2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4.2万元)的惩罚。

连一些西方媒体如《纽约时报》也在此前报道中承认,“被夸张了的东方人特征,被异域猎奇心和文化优越感渲染、放大,深深印在西方人的集体想象之中,挥之不去。”

“人民日报评论”在28日针对“眯眯眼”争议也曾表示,我们要培养健康审美趣味,涵养强大审美自信。但一个基本前提是,不能让西方塑造我们的审美。对于他们恶意的丑化和不怀好意的污蔑,要保持足够的警醒并予以反击。在历史上,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人就有“傅满洲”“查理陈”“苏西*”这样的刻板印象,“眯眯眼”甚至成了一种辱华符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防止被这种歧视性的审美趣味给带歪了。

《每日邮报》这篇报道评论区所展现的情况,正如部分注意到这些发言的中国网友评价的那样,“非常傲慢,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反对他们来如此定义我们。”

延伸阅读:

"眯眯眼"争议事件集中出现人民日报评论发声

近日,某品牌产品宣传海报中,模特的“眯眯眼”等元素,备受质疑;电影《雄狮少年》,也因主要人物造型是“眯眯眼”的问题,引来争议。与此类似的事件,一段时间以来不时引发讨论。对这一类问题,应该如何看待?我们进行了一次“圆桌会”,也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探讨。

从产品角度看:

充分尊重受众,才能赢得市场

A:不管这家企业是否存在丑化国人的主观故意,这件事本身反映的问题却很真实,就是无论是国内外企业,还是艺术家、电影制作者,所播出的广告、创造的作品,都必须有更成熟的受众意识,既要对受众的认知和审美情趣有所了解,更要尊重受众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情感。毕竟,无论广告还是艺术作品,一旦公之于众,就必然被置于聚光灯下和舆论场中,就必然要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和审视。必须周全考虑主流文化、大众审美和受众心态,没有这样的受众意识,轻则闹个笑话,重则适得其反、彻底“翻车”。

B:我觉得这是品牌形象塑造和大众审美的一次正常碰撞。消费品牌选择模特是为了增加社会公众对他们的好感度,他们可以引导公众接受,但不能挑战大众的普遍审美。品牌选择的模特,代表品牌的形象和价值,如果引起公众不快,就会在市场上产生负面效应。

C:是的,将“眯眯眼”作为一种辱华标志,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因此,“眯眯眼”某种意义上确实牵动了人们的民族情感。所以,当商家的广告出现这一元素时,一个商业行为便引发了一场社会舆情。

D: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个人特征打造、用于商业宣传的文化产品,应当尽可能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和产品气质是否相符,二是大众审美能否接受。无论是海报、还是视频,做出来都是给人看的,那就需要兼顾大众的审美意趣。以表达文化自信、传播正能量为根本,根据市场反馈,不断调整表达方式、宣传内容,推出更多消费者买账的文化产品,企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的尊重。

E:的确。包括模特的选择、人物的造型等等,从审美的市场接受度上来讨论,消费者作为受众,有投好恶票的权利,这本身也是在给品牌以市场反馈。更多注重文化内涵和产品质量,才能更好赢得市场、也赢得认同与尊重。

从审美角度看:

培养健康审美趣味,涵养强大审美自信

F:正如人有高矮胖瘦,人的长相也各有特点,“眯眯眼”、吊眼梢本就是客观存在的样貌特征。在此基础上,有环肥的丰腴美,有燕瘦的苗条美,有人推崇纤细,有人推崇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审美标准,个人的审美偏好也各不相同。这是个人的自由,也是个人权利。从这个角度看,眼睛大也好小也好、肤色深也好浅也好,每个人尽可以保持自己的审美偏好,无需定于一尊。

电影《雄狮少年》截图

G:不过,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风尚,这是一种大众审美或者说社会审美。大众传媒上的内容,包括广告、视频等等,都会影响甚至塑造这样一种社会审美。我们包容多元的个体审美趣味,但也需要形成一种健康的大众审美,更需要塑造一种向上的主流审美。这样的审美,决不能是扭曲的、恶俗的;塑造这种审美的大众文化产品,也不能是媚俗的、病态的、矫揉造作的。眼睛可大可小,但要精气神十足;身材可胖可瘦,但要自信从容阳光。这样,整个社会的审美才能更健康也更健全。

H:一个基本前提是,不能让西方塑造我们的审美。对于他们恶意的丑化和不怀好意的污蔑,要保持足够的警醒并予以反击。在历史上,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人就有“傅满洲”“查理陈”“苏西*”这样的刻板印象,“眯眯眼”甚至成了一种辱华符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防止被这种歧视性的审美趣味给带歪了。

I:不过,对于用“眯眯眼”之类的符号辱华,反击的行为绝不是对内上纲上线、自我审查。否则,如果再嘲笑低鼻梁、*皮肤等特征,我们又该如何自处?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反对的不是“眯眯眼”,而是反对以下两点:一是,基于陈旧刻板印象、特定身体特征的歧视;二是,刻意讨好西方审美、在曲意逢迎中定义中国的现象。这当中不仅有审美的问题,更有心态的问题、文化的问题、*治的问题。

J:其实,无论是模特的长相,还是自己的容貌,我们都应该欣赏和悦纳多样的美,以不同的风采展现中国的审美。只有建立由内而外的自信,才是对歧视的 反击。如若没有这样的自信,就容易被类似的议题牵着鼻子走,反而把西方的偏见当成了 的标准,“是人之非,非人之是”,为了赞成而赞成、为了反对而反对。当我们有足够好、足够多的作品和产品,来提升对何为美、何为时尚的定义权、话语权,才能走出被西方审美文化带偏节奏,乃至被其所侵袭的境地。

从传播角度看:

坚持效果导向,也避免“扣帽子”

K:应该说,舆论场的反映,很大程度上也折射出公众对美西方辱华标签的警惕,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但对“眯眯眼”的讨论,既需要分清对象,更需要分清动机和场景。在艺术创作中故意丑化中国人,甚至以比“眯眯眼”的手势表达歧视,这样的西方偏见,我们不接受,也会有力反驳。爱国是本能,维护民族尊严是每个中国人天然的情绪。不过,如果不分场合、不分情景地认为,眼睛小就是“眯眯眼”,只要使用小眼睛模特一律就是辱华,这多少也有些太过敏感了。可以不同意类似的审美,可以讨论艺术创作的方向,但没必要上纲上线。

L:质朴的爱国热情可以理解,但确实要一事一议,不能把不同的情形混为一谈,笼统扣上帽子,跟风喊打喊骂。应该容得下多元化审美,各美其美,才能拼凑起美美与共的图景。不过,也需要对相关内容有所警惕,不能在有意无意间成了西方歧视的“传真机”。此外,还应格外注意防范,一些自媒体利用公众朴素的爱国情绪,恶意引战、拉仇恨、搞对立,污染网络空间。

三只松鼠宣传海报

M:眯眯眼已经成了一种特别的议题设置,我们应该警惕辱华问题,也应该警惕借眯眯眼议题搅混国内舆论,乃至强迫选边站队制造分裂。诛事不诛心,诛心无完人。网络舆论纠纷的纠结点,就在于很难区分诛事还是诛心。一个话题设置成公共话题,一种行动设置成公共选择,便会考验舆论走向、也考验公众心态。对眯眯眼的话题,尊重审美多元是 层,警惕对立分裂是第二层,呼吁理性看待是 层。

N:一种社会观念的形成,往往具有复杂的历史原因、现实因素,眯眯眼被视为对亚裔的歧视,这在社会观念层面特别是在西方社会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不正视客观存在的观念、不清楚可能造成的争议,甚至试图迎合西方的刻板印象,本身是不可取的。我们尊重审美的多元、尊重个性化差异化的表达,但进入到公共传播领域必须坚持效果导向,特别是要避免陷入西方设置的话语陷阱。审美是客观的,可以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但在社会现实没有变化之前,有必要尊重客观规律和现实。

来源观察者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daoruanjiankaifa.com/afhzz/470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26